教育部公布,陕师大25门“国”字头“金课”首次集体亮相
教育部权威发布!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集体“亮相”
陕师大25门入选
4门线上一流课程
8门线下一流课程
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1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快来看看
师大有哪些“国”字头“金课”
近期,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认定5118门课程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含1559门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别是在应对新冠肺炎期间实施的大规模在线教学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原2017年、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我校共25门课程入选,入选数位列全国前50(第46位)、陕西高校并列第三。
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线上一流课程)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向上滑动阅览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教学媒体功能不断增强、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学环境日渐创新,同时教学媒体的综合性、集成性不断提高,给教与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多样的选择。为了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特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
《学前教育原理》主要内容包括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儿童发展、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等。课程突破了传统授课模式,通过镜头带着大家走进幼儿园,通过视频实录直观地看到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学习与生活;以小座谈的形式,与专家和老师一起就学前教育领域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大学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精选了古往今来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章,通过经典阅读和学习,引导青年学生对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把对经典文本的解读转化为人文教育和素质提升的过程,力求在语文素养与母语习得能力提升上有所突破。
《长安与中国佛教》课程系统全面地呈现了长安与中国佛教。中国佛教的发祥地是长安。中国佛教的主要人物,活动在长安;中国佛教的六宗祖庭,座落在长安;中国佛教的主要经典,翻译在长安;中国佛教的六大宗派,创立在长安;中国佛教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精品,创作在长安;中国佛教的主要历史,发生在长安。
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线下一流课程)
向上滑动阅览
《国际金融》课程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响应“课堂革命”号召,通过引入国际金融领域热点问题,挖掘课程育人元素,重塑扩展课程内容,同时采用“PBL”教学模式,配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师生互动性,充分解决本课程目前面临的知识应用性不足与学生能力培养缺乏的问题,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理念明确,以提高学生语言素养为目标,使其得到语言分析应用能力的提升;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语言政策和语言生活,结合语言实践推动学习获得;持续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度。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坚定规范使用汉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课程有以下教学改革创新点:一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教学生学,重视学法;二是首创和实施“背摹赏探”范式和“五重一全”考评机制;三是以学法传授为重心,做到了教与学、内容与方法及教学与科研有机统一。
《复变函数》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课程教学新模式-QDCA教学法(即“问题-讨论-结论-应用”教学模式),既使学生明确了抽象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又体现了数学理论的逻辑严谨性;不仅加强了素质教育思想,而且拓宽了学生专业素养。树立了“教师引领、学生参与”的高效课堂新理念,使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得到了大激活。坚持全英文教学与双语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与运用外语的积极性。
《仪器分析》课程坚持“行育师德、夯实基础、教科并行、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建立了能适应本课程各种仪器分析方法原理各异和分析仪器发展快速教学特点的教师强、学生学习主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模式新颖、发光分析强的课程特色,显著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化学综合和设计实验》课程基于OBE理念,以卓越教师培养为目标,采用“综合+虚拟+前沿”的教学内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对分教学等探究式教学方法,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主线,使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手段形成优化组合,达到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多重培养,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不惧困难、勇于探索的奋斗精神和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普通心理学》课程有以下教学改革创新点:一是信息化课程助力传统教学成效显著;二是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教学育人过程;三是以项目为支撑的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四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名师引领作用;五是综合全程考核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
《航空航天心理学》课程有以下教学改革创新点:一是确立学生为中心。采用学生参与式学习和互动式学习的教学策略,积极推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二是科研带动教学。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课程教学和实践内容,课程内容具有新颖性和前沿性,有效促进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精神。三是教学方法创新。从传统教室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过渡到教师之外场所的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体验感和浸入感,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四是跨专业能力融合。开展相关学科的主题报告和课程讲座,拓展实践基地等,丰富学生交叉学科相关知识,有效地促进多学科思维融合以及跨专业能力融合。
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突出“互联网+”教育的特点,以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素养发展,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构建了立体化学习系统,课程内容新颖,学习资源齐全,线上线下组织科学,真正为在校师范专业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物理)学科教学导论》课程以 PACE 三元创新课堂核心理念为指导,采用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理念与模式开展教学:学生先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班,与小组同伴讨论、展示,老师精讲释疑 ,同时优化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强化、细化过程管理,提高平时考核成绩的占比,显著提升学生主动性和参与度。
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向上滑动阅览
《基于航空UAV虚拟/增强现实平台的飞行进场黑洞错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将实际飞行角度、移动速度、目标大小、启动时间和距离,及飞行经验不同所导致的六种进场黑洞错觉整合在无人机地面操作平台,通过系统模拟使学生把内隐特殊的错觉心理机制,转化为形象的虚拟仿真实验步骤。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识别与综合防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包括“以案说法”“角色扮演”和“虚拟考核”三个功能模块,构建了“一故事四场景”的实验教学流程,最终实现校园欺凌特征识别、发生机制、演化过程及综合防治等实验内容的系统掌握。
《治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合成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运用3D仿真技术,开发了首款青蒿素合成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学生可以进行青蒿素合成所涉及的多步复杂有机化学实验操作和化合物结构测试。
《秦岭生物学野外实践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长时程实验短时化,大尺度实验微缩化”为思路,构建以太白山为原型的5个代表性生态场景,将跨越海拔3000米的典型动植物和生态环境“搬”到课堂,构建多学科立体交叉知识网络。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虚拟仿真实验》致力于探索“互联网+”条件下思政课课堂教学、虚拟情境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学创新,促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主动思考和情感升华中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及相关理论。
《陕甘宁边区学校劳动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依据“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原理,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劳动活动和课程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搭建学校教育与家庭劳动有效结合的半开放型实验教学平台。
《下肢肌力量训练设计与运动生物学监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到肌肉力量训练设计与运动生物学监控实验教学中,解决运动生物学课程学生“难理解、难掌握、难应用”的难题,提升学生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重现——唐诗话长安城虚拟仿真实验》聚焦长安学学术动态,强调诗歌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发挥地域优势,综合运用建筑、政治、绘画、乐舞、西域文献等,利用VR和AR技术,在虚拟仿真世界中还原唐代长安城核心格局。
《敦煌石窟历史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实验》为传统历史专业教学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历史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敦煌石窟沉浸式、体验式学习,用虚拟仿真实验将传统的历史文化遗存现场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
《人工光合成清洁燃料综合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依据太阳燃料合成绿色理念,将国际先进科研成果与实验教学有机融合,实现专业与思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秦岭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保育及规范化生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逼真重构了秦岭主峰太白山生境、代表性珍稀濒危药用植物3D模型,以及实验室-工厂化生产基地-检测技术平台多场景的虚拟见习及实习环境。学生进入虚拟场景后可“拼搭”程序模块,进行实验与实训。
在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后,教育部对认定课程有什么后续要求?下一步还有哪些工作举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
01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整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答:教育部此次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包括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463门线下一流课程、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184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其中不仅有经过两个教学周期检验的新认定课程,而且把原2017年、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也分别纳入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中,因为这些课程在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实施的大规模在线教学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让它们继续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要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线上一流课程。即大家俗称的“精品慕课”,这类课程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在精品慕课的示范带动下,目前我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在各大平台上线课程已达3.2万门,获得慕课学分的在校生超过1.4亿人次,社会学习者学习浏览量突破100亿人次。在世界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在线教学平台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和学堂在线国际版,免费向世界各国学习者提供英文课程资源并提供必要的教学服务,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爱和担当。
第二类是线下一流课程。这类课程强调改革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深入开展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
第三类是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这类课程鼓励全国各类高校教师广泛参与,基于慕课等优质在线课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对校内课程进行创新性改造,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既提升了教学质量,也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第四类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这类课程是通过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网上做实验”和“虚拟做真实验”,解决了高校实验教学 “做不到”“做不了”“做不上”的老大难问题。同济大学教授李晓军的“岩石隧道防火体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课程近2年来全国已有超过3万人次进行了线上学习,从教学质量和普及程度来说,对原先的隧道火灾教学模式都有革命性的积极影响。
第五类是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这是该类课程首次被纳入课程建设计划。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培育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02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哪些重要意义、遴选流程和主要成效?
答: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行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认定,将示范带动更多高校和教师积极参与,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点燃课堂革命的引擎,全面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营造改革创新的浓厚氛围,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带动教材建设和专业发展,以“学习革命”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革命”,助推中国高等教育跃上新台阶。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精神,根据《“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和遴选工作方案,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相关司局给予积极配合下,经过网评、会评、公示等程序,坚持客观、专业、公平、公正,经过严格遴选产生的。为鼓励支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强调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建设的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采取了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分“赛道”遴选方式。
自教育部在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以来,这是国家级五大“金课”首次一并亮相。主要成效表现在如下方面:
1.覆盖面广。首批一流课程来自于639所本科院校,涉及中央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其他地方高校、军队院校以及港澳地区高校,覆盖全国全部省份(含兵团)和所有本科专业类。
2.体现最新高校课程改革要求。入选课程突出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要求,符合“双万计划”建设目标。入选的线上一流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在课程质量、开放度和支持服务等方面要求更加规范,以保持我国高等教育在线教育的领先地位。对于首次遴选的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大力倡导前期建设的网上优质慕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验课程、“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优秀成果以及智慧教室新型教学工具在这三类课程中的共享和应用,鼓励紧密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的改革创新,以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3.成功实施了一次课程改革的大宣传和总动员。除此次纳入的2017、2018年原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外,就有6700余个课程团队参与了课程申报推荐;参与课程评审专家也超过6000人,其中,既有院士、资深教授,也有校领导、一线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专家的参评率和评审有效率之高前所未有。申报推荐和评审过程成为了高等教育战线的一次提高认识、明确改革方向、深入探讨课程改革的大讨论、大实践,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和动员作用。
03
此次推出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一是课程质量高。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的“中国经济专题”,“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张伯礼的“中医内科学”,武汉大学7位院士前仆后继坚持20余年开设的“测绘学概论”等课程均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榜单中。“用基于我国实践的自主理论创新来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一流本科课程,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的建设者。”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如是说。
二是课程类型多样。既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也有公共基础课、通识课、思想政治课;既有理论课,也有实验课、社会实践课。
三是参与范围广。课程涵盖所有本科专业类,既有“双一流”高校课程,也有大量地方高校的特色课程,充分体现出高校教师广泛参与一流课程建设,主动对接国家、行业、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贵州理工学院教师陈燕秀深有感触,“我们学校100余名教师开展了混合式教学,积极探索课程建设,星星之火在贵州理工学院这所普通高校开始燎原。”
四是示范效应强。一流本科课程突出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优质资源与本地区、本校的结合,课程建设新理念与各学科专业的结合,在推动优质资源和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04
在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后,教育部对认定课程有什么后续要求?下一步还有哪些工作举措?
答:通过认定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须继续坚持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标准,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示范带动更多高校和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将通过使用评价、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继续建设进行跟踪监督和管理,持续推进“学习革命”向“质量革命”纵深发展,助推迈入普及化的中国高等教育跃上新台阶。
微尚工作室
编辑/ 刘书芳 都婉婉
责任编辑/ 张 莹
内容来源/ 教务处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
微言教育公众号
投稿邮箱
weshare2013@qq.com
xinmeiti@snnu.edu.cn
©版权归微尚工作室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让我们的距离更近一点
亲爱的读者们,近期微信公众号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按时间排序,为了方便您能够继续阅览我们的文章,希望您可以在文章底部点击“在看”或者为“陕西师范大学”公众号设置“星标”(点击公众号界面右上角三个点——设置星标即可),让系统知晓“陕西师范大学”是您常看的公众号,这样您以后就可以第一时间关注到我们的消息啦!
大家都在看
新华社:从沙场到育人讲台——志愿军老战士坚守初心播撒“红色种子”
师大·风采
西部红烛精神 丨 校风学风 丨 我心中的大学 丨 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丨 1960年5月7日 丨 校庆纪念日 丨 青春告白祖国丨 青春为祖国歌唱 丨 去师大旅行 丨 好想你 丨 新区搬迁十四载 丨 我在!故我书! 丨 师大爱情故事 丨 陕师姑娘 丨 陕师男生 丨 师大人的歌 丨 师 丨 师大十二时辰 丨 师大24小时 丨陕西师范·大雪 丨陕西师范大学℃ 丨 师大PPT
师大·人物
(排名不分先后)
师大学人 霍松林 | 迟铎|章竹君|傅钢善|李玉虎|郑哲民| 红柯 |刘学智|陈锦屏|于赓哲|王双怀|李化成|郝亮亮|杨清源|韩钢|田大宪|朱文斐|陈亚芍|胡曦明
快来为师大点亮300个